徐州第三十三中官方微信
新生报名系统
徐州三十三中校训
悦读悦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悦读悦写

加强学生思维管理建设语文高效课堂(刘蕊老师)

作者:学校办公室 来源:徐州市三十三中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5日

加强学生思维管理建设语文高效课堂

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刘蕊

 

 

: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有效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是高效课堂的体现。为了实现高效

课堂有必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从管理课堂学习思维入手进行课堂教学管理要注重三个管理策略。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兼具“空间”与“时间”意识、“内容”与“形式”范畴、“推进”与“退位”原则的课堂学习思维管理策略,以期为广大初中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提供参考。

关键词:  管理  学习思维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语言等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新课改实施后,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能完满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决定因素。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提高授课水平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促进课堂学习行为的有序化、规范化、创新化,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笔者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地考察中,归纳出管理课堂教学的实质是管理课堂学习思维。从管理课堂学习思维的角度去实现高效课堂,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的管理策略。

一、 兼具“空间”意识与“时间”意识的管理策略

大多数任课教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教学内容不变,在不同的班级授课,教学的方式是

不一样的。不言而喻,班级的学习特质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笔者从教经历中,学校曾将初二年级的学生按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划分,年级排名前100位的组成1班和2班,排在年级100至200名的学生组成3班和4班,剩下200多名学生组成5、6、7、8班。笔者在一学年内曾同时担任初二4班与8班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两种不同的课堂学习方案。例如同样在45分钟内学习古文《醉翁亭记》,针对初二4班,我大致设计了“检查预习,流利朗读——合作学习,分工翻译——代表翻译,全班反馈——总结翻译要点,记录学习收获”的教学预案。而初二8班,我设计的教案大体为:听教师范读,自由练习朗读——听教师翻译课文开头,自主练习翻译课文前半部分——合作探究翻译重难点,代表接受教师检查——书面练习翻译重难点,教师检查。两种不同的教案设计,显示了两个不同班级内学习的群体,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愿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征,这些学习表象的不同根植于学习思维的不同。初二4班表现为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约束力。思维活跃,习惯于主动思考,思维连贯性较好,理解力较强;但学习的耐受力,思维的持久性还有待加强。初二8班则主要表现为学习自控力弱,无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小,记忆力和理解力不强,思维活动缓慢等特点。将这些特质进行搜集整理,就会形成不同班级的学习思维档案,这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了前提。可见,管理课堂学习思维,首先要从班级这一空间角度去认识学习思维。

其次,在同一班级中管理课堂学习思维,要注意不同时段的课堂教学有不同效果。在比较初二8班早自习与晚自习的思维状态后,笔者发现,前者课堂沉默,思维也较平静,后者课堂喧闹,思维不稳定;前者学生能接受学习任务,自我约束力较强,后者学生抗拒学习,自我约束力较弱;前者学生能敏锐捕捉教师的课堂话语,愿意接受批评或表扬,后者学生漠视教师的课堂话语,不接受教师的批评或表扬。鉴于此,笔者考虑考前复习活动时,在早自习安排学生多读,多写,教师即时反馈,并严格要求。复习内容以重点、难点为主;在晚自习时,安排学生多写,教师少讲,因势利导,对全班不做过高要求,将检查反馈的重心放到优生上,以优生提携后进生。将复习内容安排为考试次重点部分。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在兼顾时间意识管理学习思维时,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在同一堂课上,根据学生学习思维特性划分不同的时间区间。在一定的时间内,人的学习思维活动应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这个时间段可以是一分钟,也可以是半小时,前提是思维主体是理性而专注的,他能排除许多的干扰。他越是理性、专注,他的思维活动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反之,他的思维活动持续得就越短。初中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既符合由浅入深的思维规律,又存在着思维活动持续时间短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师需要将45分钟的学习活动按照学生思维变化趋势依次分为:学习共鸣区(使学生在学习开始阶段对所学内容产生认同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学习挑战区(用竞争意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学习成就区(被认同感推动思维继续活跃)——学习放松区(适应思维被长期调动后产生的惰性)。例如,将一次语文复习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①默写字词——②对作业本上改病句题目进行订正——③口头回答教师出示的文学常识填空——④完成一篇课外说明文阅读理解题。根据学习思维的时间划分区间看,显然,在学习共鸣区,学生对订正自己作业本上的错误更有认同感,因此流程②应放到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而默写字词在整个学习内容中是最容易完成的基础知识复习环节,可以放到学习放松区。

当然,用“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去管理课堂学习思维并不是截然分裂的,实际教学中要同时考虑两种因素。既要明确班级长期形成的整体思维特性,又要掌握不同班级在不同时段的思维特征,找准契合点,制定教学,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二、兼具“内容”范畴与“形式”范畴的管理策略

我们在学习中通常会有这种体验:排除外力因素,单位时间内,学习内容越少,学习目标越小,学习的效率就越高。顺应这种思维经验,在教学中首先要将课堂目标与内容系统化。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系统内的各元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发挥出比系统内任何单一元素更大的功能,从而达成系统的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琦君的《春酒》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并将两篇作为自读课文放在第四单元“感受民俗”这一主题中。两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可以分别设定为: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一课时)

《春酒》

1.品读课文,围绕春酒感受文中民俗人情美

2.赏读母亲、“我”、乡邻的描写,理解作者情感

《俗世奇人》

1.默读课文,概括叙事情节。

2.赏读泥人张、杨七、杨巴,分析人物的“奇”

3.感受传统民间艺人的精神风貌,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民风

 

 

 

 

 

 

现在尝试将两篇课文共同放在一堂课上,学生的学习内容量增大,学习目标增多。为了减轻学生的思维负荷,笔者曾探究两篇课文的共性:排除课文中呈现的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两篇文章都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再现人物特点,传达民俗精神。于是在45分钟内,学生的思维目标可以设为一个,那就是学习赏析人物描写的句子表达效果,理解人物的精神品性。这就使学习目标系统化了,围绕这一目标,繁复的学习容量将提供更多赏析语言的材料,经过优化设计安排,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效率也更高。

在思维“内容”上实施管理,笔者发现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对容量更大,持续更久的复习课更加有益。在复习课上,思维将上一个阶段的知识块组合再现,这时,将思维的内容系统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语文期末复习课上,教师将复习的范围划定为整本语文教科书,从以往的课文学习中归纳出复习目标为:能正确书写文本中词语,并正确注音;熟悉文本涉及的文学常识;能概括文本信息、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理解文本思想情感、认识文本写作手法;能鉴赏诗歌;识记积累文言词句翻译;熟悉相关名著情节;能默写相关古诗古文。然后由课本目标延伸出课外目标:能仿写句子,修改病句,根据语境搭配词语,能对课外记叙文、说明文、文言文进行阅读理解,能在要求的范围内自主作文。怎样管理如此繁复的学习内容呢?将所有目标系统化后分配到每一堂课上,将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在大约十天内,通过课前练习,课上检测,课后巩固,完成每个目标板块。在剩下约五天的时间内,将所有归纳与延伸的复习目标整合为新的系统目标,以综合练习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为每一个学生的复习系统提供查缺补漏的平台。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习是一项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思维活动,教师对课堂思维内容的系统化管理不仅减轻了学习思维的负荷,更促进了学习思维质的飞跃。

系统化管理还适用于课堂思维的活动形式管理。得当的活动形式,能促进课堂学习内容的高效完成,反之,有悖于班级学习思维特性的课堂活动占用课堂时间,阻碍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在一次课外散文《米粽之忆》阅读教学上,为了创设阅读情境,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实现阅读理解的高效性,笔者采用了四个环节:听教师范读,走进文本情境——小组合作完成文后8—11题——听教师解析题目,组与组之间交换互改得分——各组内同学计算总分,竞赛名次。从思维形式的角度看,上述流程囊括了组织协作思维,认同接纳、质疑否定思维,准确严谨的检查思维,客观公正的评判与自我评判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显然在既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思维的负荷。在实践过程中,某些组组长没有发挥好组织带头作用,有的组组员毫不质疑地采用他人思考结论;组与组互相批阅时,一些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加分与减分的批改形式上,忽略教师的讲解,一些学生极不情愿批阅别组作业,情绪化严重。这样以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非但没有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反而阻碍了阅读理解中概括信息,赏析语句,分析写作手法等思维活动的开展,降低了课堂效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例子映证了在课堂上,思维活动形式不当将直接影响思维内容的高效完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留意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对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做过高或过低要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最佳契合点。

三、 兼具“推进”原则与“退位”原则的管理策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根据主体的活动特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有人说,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不仅考验教师课前预设的功底,还体现教师课上应变的智慧。笔者认为,在变换的课堂学习思维中,教师要把握好“推进”或“退位”的主导原则,以不变应万变,方能实现高效课堂管理。

人们总有这样的体验:在学习状态中思维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下图所示:

不同学习状态下的思维特性

积极的学习思维

平稳、专注、活跃、开阔、跳跃……

消极的学习思维

跌宕、分散、迟钝、狭窄、凝固……

受年龄的限制,初中课堂鲜有能自觉呈现学习思维的积极状态。例如在上课铃响后至教师进入课堂前的时段,有的班级学习呈无序状态,一些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课下阶段。即使有些班级呈现出学前的积极准备状态,也是教师在前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向积极状态转化。在初二4班进行《岳阳楼记》复习教学时,笔者实施了学习思维的推进策略。如下所示:

第一环节:自主巩固《岳阳楼记》2、5小节的背诵,接受教师的随机抽查。随后全班同时默写,上交。

第二环节:将事先完成的关于课文理解的题目拿出,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合作核对、探究答案。最后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考核。

第三环节:教师对上两环节做出总结,紧接着指令全班自由背诵下一次课上即将考查的背诵内容,直至下课。

在推进策略中,教师的指令性要求较多,在教师指令性言语的刺激下,学习思维要不断的变动以适应学习要求。从课堂活动的实际效果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有序。思维的推进策略在一定情境下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是,教师对课堂学习思维的推进有个前提,课堂主体能够积极配合。笔者认为,当课堂主体不能或不愿积极配合教师言行时,教师的主导性就有了另一层含义——教师角色的退位。接手初二8班时,笔者发现用思维管理的推进策略是完全行不通的。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思维消极倦怠,漠视或抗拒老师,这种课堂学习的不良状态持续已久,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在课堂上,任何说教、批评甚至指令都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时教师干扰了班级的不良学风还会引起学生的顶撞。为了转变消极的学习思维,笔者首先采取淡化学习的管理策略,即每次上课,保证整个课堂处于小组竞赛加分状态。将全班分成13个组,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参赛内容,将学习活动转化为参赛项目,将学习要求转化为比赛规则,各小组为参赛选手,黑板上永远挂着小组分数表,并时刻处在加分或减分的变动中。学习情境的转变改善了初二8班的学习思维状态,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协作能力等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了,为教师角色退位提供了可能。

在课堂竞赛已成为学生的课堂习惯时,教师便由活动的管理者开始向活动的参与者转变。这种转变,是角色平等的转变,教师真正放下姿态,和学生一起维护比赛的公正,和学生一起为参赛者加油,和学生一起为放弃者鼓劲儿,和学生一起对扰乱赛场纪律者警告、批评。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更加投入这种参赛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退位的实现完成了学生从消极的学习思维向积极学习思维的转化。

总之,退位管理不仅要求教师融进学生的活动,容纳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体验积极思维的乐趣。还要求教师要带着纯粹而真挚的心灵融入学生的学习思维,在课堂共鸣中推动学生思维的积极转化。笔者认为,这也是当代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更高职业道德要求。

课堂是锤炼思维的时空,是放飞心灵的天地。在新时期的课改理念下,笔者愿广大教师都能从工作实地出发,加强学生的思维管理。在空间意识与时间意识里思索课堂,在内容范畴与形式范畴上研发课堂,在推进原则与退位原则中升华课堂。

 

参考材料:

参见高效课堂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614166.htm?fr=aladdin

李森、杜尚荣:《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7

Copyright © 2015 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15020795号-1

技术支持:徐州热线网络  后台管理  教育网后台管理

总访问量:7888963    总浏览量:15139529    日均访问量:2414   当前在线:310


     百度信誉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