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第三十三中官方微信
新生报名系统
徐州三十三中校训
悦读悦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悦读悦写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初中语文美育途径初探(于欣校长)

作者:学校办公室 来源:徐州市三十三中 发布时间:2020年4月26日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初中语文美育途径初探

                                        

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于欣

【摘要】针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以及现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弊端,结合语文新课程的性质、功能要求,提出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坚持耳濡目染和课内外融通的原则,积极探索语文美育途径,踏出一条闪耀着美育之光的道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美育  人文精神  审美情趣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颁布,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组成的总体框架中,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基本要点,分别涉及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重要素养。

以上要素,其实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审美教育。根据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观:“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完整意义的的教育。”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以在承担以上教育功能的所有文化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学科这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关联。

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六年小学生活的初步学习和积淀,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即将步入青春期,对未知世界和未来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少年时代的学习和濡染会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色,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黄金时期。

因此,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在落实听说读写功能培养过程中,必须兼顾美育渗透功能,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情操、懂审美的完整的人。

笔者把通过语文学科的立体教学,关注初中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上的素质教育,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上的人文教育,提高生命体验和文艺欣赏的审美教育,定义为初中阶段的语文美育。

一、实施语文美育的必要性

1.基于落实语文新课标的根本要求

我国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贡献是重点进行了课程功能的开发。我们欣喜的发现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三是强调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其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离不开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美育实践。

2.基于变革语文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

纵观当前以中考为主攻任务的语文教学,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走向题海化、公式化的套路,而忽略了语文教育的根本功能——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的陶冶,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以至我们的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语文学习的工具和奴隶,成了考试的机器,对自然、社会、人生缺少应有关注与思考,思维模式化,情感淡漠化。这些倾向只要翻翻学生的中考答卷,从大多数考生机械的阅读理解和空泛的写作表达中均可得到印证。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改革现行教学中的弊端,走出一条既符合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又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的新路子,而这条路径中必须有一条要通向美育之道。

3.基于抵御网络语言冲击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个人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养成的黄金阶段,在当前网络阅读和沟通为主要途径的背景下,如果语文教学中缺失了必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濡染,受须臾不可逃避的网络语言的冲击,初中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甚至效仿网络语体,他们对现实的生活体验和表达也会趋向直白化伧俗化,毫无美感可言。正如网上调侃的那样: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景色,网络语言可能会发出“我去,野鸭子也会飞”的感叹;面对人生挑战豪放的英雄主义表达是“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当下网络语言却表达为“老子天不怕地不怕”;更有古人最美的爱的宣言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网络语却用阿拉伯数字表达为“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凡此种种,令人在哂笑之余,顿感语文教学的美育坚守任重道远,因为如果连语文学科都不能引领青少年学生,在人之初用审美的方式体验和表达生命观感,我们的下一代又如何传承和发扬汉语的风雅与宏博呢?

因此要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还语文教学以本真的面目,在传输母语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审美情趣的濡染,让语文教学充满书卷气息,洋溢着真善美的馨香,这是教学的大真大美之境。 

二、实施语文美育的基本原则

1.潜移默化原则

语文教学外显为语言文字知识传输,内隐为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审美情趣的涵养,而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发扬的过程,也是美育策略悄悄实施的过程,它必需遵循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原则,任何苍白的说教和机械的操练都只能适得其反。对此,我们只要弄清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概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求真、向善、尚美的精神。“它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举凡嘉言懿行、至情妙理,探幽发微、格物致知,诗文词曲、歌舞书画,广厦名园、孤台废垒,……无不充溢着人文精神。(顾德希语)”  

 审美情趣应该是指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底蕴和文化素养,它包括丰富的情感、自由的想象、对世事万物的洞察和敏锐的感应,能够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中品味出丰富的人生况味,能够从前人的文化结晶中领悟到见仁见智的精神光彩。这一切的实现,决不能通过急功近利的机械训练一蹴而就,它必须透过多维的积极影响,特别是通过语文学科持久的美育熏染才能完成。

2.内外融通原则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处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他启发我们,生活既是人生的舞台,又是语文学习的生动教材。所以,语文教学的课内外结合,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方法。基于语文学科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互相促进才能实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追求,也必须坚持课内外互补互融的原则,既注重课内外书籍的互补互融,也注重课内外生活的衔接贯通,把语文美育纳入生活,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背景,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展和实践的同时,更加丰富生活体验和生命观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种课内外融通的教学原则,其实古已有之。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育目标,“忠信” 作为为品行情操目标指向,“文行”作为为能力目标指向,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就非常清楚的阐明了达成教育目标需达到内外兼修、融通生活的理念。仔细探究“游于艺”“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由此可见,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相比二千多年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们今天也难能望其项背。

三、实施语文美育的基本途径

课堂是激发学生了解语文、亲近语文进而热爱语文的首要阵地,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后方,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课内外资源,挖掘出语文学科自身丰富迷人的内涵,才有条件由此辐射开去,实施语文美育功能,传承人文精神和提高审美情趣。

1.用教育者自身的审美素养,唤起学生尚美的渴望

语文教师纯正的人格、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精湛的教艺永远是最具魅力的美育催化剂。试想教师对真美善美的执著追求、对假日丑恶的永不妥协、火热的生活激情、典雅的知识修养怎能不对学生形成美的召唤和润物无声的浸染?同样教师端雅大方的衣着、自然亲切的教态、游刃有余的教学机智和张弛有致的教学节奏,怎能不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再者教师优美生动的阐释、独具魅力的见解、淋漓酣畅的情感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艺,又怎能不使学生如坐春风而心向往之?

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这样回忆梁启超先生的课堂: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可见,用教师的审美素养唤起学生的尚美渴望,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是落实语文美育的首要条件,也是语文教师毕生努力的方向。

2.挖掘教材的审美内容,锐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许多选文充溢着人文关怀,凝贮着智慧豪情,折射出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善于从中捕捉美育的闪光点,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审美指向,激荡学生的心灵情感,进而积累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愉悦。

例如对凝练优美的古诗文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先人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感受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把握其中的审美价值,落实美育任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淡远,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画意诗情,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遇日荷花别样红”审美指向,定会激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联想,从而升起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审美渴望;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情壮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云气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登临激情,必能点燃起学生的理想之炬,张扬个性,激励志趣;闻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气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生命宣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义凛然,定能对学生形成心灵震撼,引起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最终积淀为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汪洋恣肆的现代文教学,教师更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同时,找准实施美育策略的突破点,像切割钻石一样,力求从最佳角度,焕发出最璀璨的光芒。我们可以点拨学生从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美文中,读出作者对自然、对季节的心灵感受,对生活、对山水风情的热情观照;可以引导学生从余光中的《乡愁》、等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篇章里,感受作者对家园、对故乡浓得化不开的情思,以及血浓于水的灵魂写真;更应该引领学生从《孔已己》、《我的叔步于勒》等小说中察悟出人物命运的悲凉、人情的冷漠以及人性的异化,从美的反面来透视它的深层意义,实现美育层面的新跨越。

当然,新教材中还有很多选文,包含着独具魅力的精神养分,只要语文老师善于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语文学习转化成审美的形式,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成为美育的家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审美空间,锐化审美感受。

3.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愉悦学生的审美欣赏

在信息时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可或缺。实施语文美育的理想,当然也应恰当运用多体辅助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或微课,通过声光电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的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情境,实现语言学习、审美欣赏、情感体验的立体交互效应。例如,学习科普说明文,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科技音像资料,与文章内容相互补充,启发学生理解的同时,展示科学的魅力;学习诗歌散文,可配以相应的音画背景,引导学生在特设的情境氛围中育读欣赏,激发灵性,开拓想象空间,从而开发审美创造的潜能;文学名著的教学,可选播同 影视片断,既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又在感同身受中完成审美沟通,让学生的心弦与作品共振,何乐而不为?

4.放眼课外生活,有效拓展语文的美育空间

语文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空间,更是落实美育策略、提升审美情趣和丰富人文精神的源头活水。从广义上讲,欣赏自然风光,关注芸芸众生,阅读中外名著,徜徉艺术天地等等不一而足,都既是生活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有效途径……

拥抱自然。初中语文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自然,用心与之进行审美交流,在自然的怀抱里,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听风过林梢、鸟鸣春涧。 正如爱默生说,“被这个世界深深迷住的人,就会成为这个世界的诗人”。经过文心过滤的自然,一定更具诗意和生命力。这也是语文美育的自然活水。

走进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多彩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语言的光辉,折射出作家关于人生、社会的形象理解和哲理思考,体现着各具魅力的个性特征与情理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成长特点,精选诸如《海底两万里》《水浒传》《简爱》等初中生必读名著经典,用介绍情节梗概、评述典型人物、选读精彩语段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中外名著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结成阅读小组,建立微信群,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互通读书信息,共享图书资源。使文学美育更有生命力。

初赏艺术。朱光潜先生强调:“研究美学不能不懂点艺术,否则就会变成‘空头美学家’,摸不着美学的门。”教师引导学生迈着轻松的脚步,怀着自由的心情,走进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也是进行语文美育不可或缺的途径。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如欣赏《梁祝》,感受《命运》,让音乐的旋律激荡情感,观看《丝路花雨》、《天鹅湖》,用舞蹈的光影拉动思想,了解齐白石、徐悲鸿、毕加索、梵高,让绘画的色彩点染心灵……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主动用审美的眼光欣赏艺术,用艺术的思维来学习语文、欣赏生活。他们的眼中、口中和笔下,一定有美育光芒沐浴下的特别光彩。

总之,初中阶段通过整合语文的审美教育元素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发展核心素养,实现语文美育的独特功能,是大有希望的。

 

附参考资料:

1.杨九诠主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 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

2.徐岱  《美学新概念》   学林出版社

3.朱永新 《我的教育理想》 漓江出版社  

4.梁实秋 《梁实秋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Copyright © 2015 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15020795号-1

技术支持:徐州热线网络  后台管理  教育网后台管理

总访问量:7920825    总浏览量:15186390    日均访问量:2417   当前在线:346


     百度信誉档案